乳癌治愈率近年不斷上升,但對不少病人來說,「保命」和「保留乳房」就好比魚與熊掌。有專科醫生指出,假如腫瘤太大,現時可透過術前化療,縮細腫瘤再進行手術,能提升根治機會。而且,由於手術範圍縮窄了,約五成病人可以採用局部切除,「保命」和「保留乳房」兩者兼得,進一步減少治療帶來的心理負擔。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除了已轉移擴散的第四期乳癌外,第一至三期都可透過手術和輔助治療根治。
外科專科梁志珊醫生表示,乳癌手術治療主要分為局部切除和全乳房切除。「無論是保留抑或全乳房切除,對患者的身體機能或復元情況其實無太大影響。近年多了年輕女性患乳癌,有些確診個案只有30歲,未婚,都希望盡量保留乳房。假如腫瘤太大,但乳房相對太細,可考慮透過術前化療,將腫瘤縮到最理想階段,再做手術。之後再配合術後電療,治愈率可等同全乳房切除。」
內外科聯手監察進度
梁醫生指出,術前化療的療效取決於腫瘤的特性,通常愈「激進」的腫瘤,縮小得愈快、愈多。「尤其是HER2型乳癌,完成術前化療和標靶治療後,腫瘤有機會細到見不到,但病人仍須接受手術,才可有望治愈。」
術前化療,簡單來說就是將原本要做的術後化療,提早到手術前進行。內科腫瘤科專科黃曉恩醫生指出:「術前化療通常要做六至八個療程,其間腫瘤科和外科醫生會密切觀察病人的進度,每兩個療程評估腫瘤一次。一般來說,八、九成病人用藥後腫瘤都會縮細,如果發現腫瘤無反應,甚至有變大迹象,就會馬上更改治療方案或進行手術。」
隨着藥物的療效不斷提升,研究證實,採用術前化療的存活率和術後化療一樣,例如零期至第一期,只要配合適當的術前或者術後化療,五年存活率接近99%,第二期的存活率亦超過90%。
需先經醫生評估需要
梁醫生補充,「除了與術後化療療效相若,術前化療還有其他好處,包括令一些原本不適合開刀,或必須做全乳房切除的病人,能夠做到手術和保留乳房;病人有更佳狀態應對治療和較多時間計劃手術。而透過觀察腫瘤對術前化療的反應,亦有助醫生更準確掌握腫瘤的特性和評估治療展望。」
儘管術前化療看起來好處多多,但梁醫生強調,外科和腫瘤科醫生不會純粹為了替病人縮細腫瘤、保留乳房而安排術前化療。「除非醫生評估了病人手術後需要接受化療,才會考慮將治療的先後次序對調,再配合手術。其次要了解病人是否適合電療,因為局部切除必須配合電療。所以建議病人在治療前先諮詢醫生意見,從而制定出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梁志珊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乳頭分泌是常見的乳房毛病,大部分屬正常的生理分泌,尤其是於懷孕及脯乳期間產生的奶狀分泌物。每邊乳房一般會有十五至二十條乳腺通往乳頭,分泌物可以從一條或多條的乳腺管流出。乳房產生不正常分泌的常見成因包括乳腺擴張、乳腺增生、乳頭附近皮膚濕疹或發炎、荷爾蒙分泌失調、藥物影響、乳頭狀腫瘤以及較嚴重的乳癌。
若分泌物帶綠、黃色或呈奶狀,並由多條的乳腺流出,多屬正常。相反,若由單一乳腺流出帶啡或血的分泌物,則必須作進一步檢查。此外,於非懷孕及脯乳期間,自然流出的乳頭分泌,也屬不正常的生理分泌,但大部份均與癌症無關。若同時發現有其他症狀如乳房腫塊或乳頭凹陷,則應儘快求診。除了作詳細的身體檢查外,醫生會透過其他輔助檢查作診斷,如乳房超聲波掃瞄、乳房/乳腺造影、及用顯微鏡分析分泌物等;亦會按個別情況抽取組織作進一步化驗。
一般乳房的正常生理分泌,並不需要任何治療,只要避免擠壓乳房或乳頭便可減低分泌。至於不正常的乳頭分泌,醫生會根據診斷結果作出相關治療。外科手術一般適用於較嚴重的病況,如乳癌或乳頭狀腫瘤。此外,醫生亦會按個別病況,對乳腺作更詳盡的檢查。
乳腺痛症是常見的乳房毛病,一般泛指乳房痛楚,統計顯示高於七成婦女曾遇過此問題。除了痛楚外,婦女亦可能同時感到乳房腫脹或增大、又或者是乳房腫塊等症狀。
乳腺痛症主要分為週期性及非週期性兩類,當中以週期性的乳房痛楚較常見,尤其是於年輕婦女最為普遍。主要成因是由於月事時體內的雌激素分泌出現變化,多屬正常。疼痛通常發生在兩邊乳房及在月經期前出現,一般只需服用止痛藥便可,無須特別治療;症狀到了更年期便會逐漸消失。此外,於懷孕或脯乳期間的乳房腫痛,亦多屬正常。因此,婦女應詳細記錄症狀出現的時段,以助醫生作出適當的診斷。
至於非週期性的乳腺痛症則在40歲以上的婦女較為常見。婦女會感到如刀刺或燒灼般的疼痛,一般在一邊乳房出現,症狀主要由纖維瘤、乳腺問題或其他乳房疾病所引起。而部份乳房痛症亦與乳房無關,例如胸肌發炎或肋軟骨炎等。因此,醫生只要找出引致痛楚的根源,作適當的治療,便可改善症狀。
穿著合身、舒適及有承托功能的胸圍,如運動用的胸圍,有助減低患乳腺痛症的機會。亦有婦女透過飲食、補充藥品,如維生素及月見草油等,改善症狀,但效用亦因人而異,並無醫學實據。總而言之,為確保乳房健康,婦女應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例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以及作定期身體檢查。
乳腺纖維腺瘤是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並不是癌症,亦不會增加患乳癌風險;一般是由於乳房或乳腺內壁的組織增生而形成腫塊,但真正成因仍未能確定。乳腺纖維腺瘤會因荷爾蒙分泌、月經來潮或懷孕而有所改變,例如腫瘤會於來經前較腫脹及明顯、於懷孕或餵脯母乳期間更有機會變大;但在一般情況下都不會影響婦女的脯乳能力。據資料顯示,此良性腫瘤於21-25歲的年輕女士最為普遍,在50歲以上的婦女則較為少見。
乳腺纖維腺瘤可以是單一的腫瘤,亦可同時分散在兩邊乳房;腫瘤的面積通常大小不一,直徑一般由幾毫米至五厘米不等,有些大的腫瘤,直徑更會超過五厘米。跟據臨床統計顯示,約有三份一的乳腺纖維腺瘤,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也會自動縮小或完全消失;另外的三份一會漸漸變大;餘下的三份一則沒有大改變。
醫生會按個別病情,如腫瘤面積大小、症狀、患者年紀、腫瘤組織化驗報告等,去擬訂治療計劃。若腫瘤導致痛楚、腫瘤體積增大或較大的腫瘤,醫生一般會建議用外科手術切除。由於科技日新月異,大大提高了超聲波掃瞄及化驗測檢的準確性,所以無症狀及體積較小的乳腺纖維腺瘤,並不需要接受治療,只需要作定期的超聲波掃瞄檢查以監察腫瘤的情況便可。
自九十年代初,乳癌便成為香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每年的新病例由1993年的1,152宗倍增至2010年的3,014宗。在2010年,乳癌於本港新確診的女性癌症中更佔了24.1%,其中佔了11宗男性乳癌新症。在過往二十年,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亦呈上升趨勢 。
近年醫學研究証實了小部份乳癌與異常基因、亦即是與遺傳有關;加上部份卵巢癌及輸卵管癌亦發現與乳癌有相關關係。因此,推斷出這些異常基因不但可增加患乳癌的風險,亦同時會增加患卵巢癌的風險。乳癌風險可按家族病史作評估,一般可分為三個等級:普通(大眾風險)、中等及潛在性高風險。
不論乳癌風險屬那一個級別,所有婦女都應定期作自我乳房檢查 (若發現乳房有任何問題,需儘早諮詢醫生)、預約醫生作乳房年檢、以及於四十歲開始每兩年作乳房造影檢查。至於經評估為有較高風險的婦女,醫生會按風險級別作出相關的醫療建議,以更有效地檢視乳房的狀況,詳情可向您的醫生查詢。總而言之,預防癌病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例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及戒煙…等。
乳房是由脂肪、連結組織及腺體組織所組成;左右乳房通常大小不一,婦女於來經前通常會有腫脹感覺。乳房內有多組的乳葉及乳腺,當婦女生育後,乳房會製造乳汁經乳頭排出,以餵哺嬰兒。在正常的情況下,乳房的細胞跟身體其他細胞一樣會有秩序地自我分裂繁殖,但若失控不停地繁殖,便會在乳房累積成塊狀,俗稱「腫瘤」,腫瘤可分為良性及惡性,約九成乳房腫塊均屬良性,比較容易治療,常見有水囊及纖維腺瘤;而乳房的惡性腫瘤則稱為乳癌。
自九十年代初,乳癌便成為香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每年的新病例由1993年的1,152宗倍增至2009年的2,945宗。在2009年,在本港新確診的癌症中,乳癌更佔了24%,其發病率以45-55歲的年齡組別為最高,而發病風險亦會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男性亦有機會患上乳癌,多數是由其他部位的癌症轉移,原發性乳癌則比較罕見。根據過往的病例,乳癌的成因一般與缺乏運動、不曾餵哺母乳或體重過胖有關。此外,長期壓力、經常進食高動物脂肪食物及有近親曾患乳癌(尤其是於五十歲以下確診),亦會增加婦女患乳癌的風險。
雖然大部份的乳癌個案(近八成)都是由病人自己意外發現的,主要徵兆是乳房有無痛腫塊。但一般乳房健康檢查所發現的腫瘤平均直徑會比自己意外發現的腫瘤細小,並且乳癌若能早期確診,是有極高的治癒率,因此婦女作定期的身體檢查是十分重要。以確保乳房健康,就由今天開始改善生活習慣及預約妳的身體檢查吧。
醫學統計指出約有5-10%的乳癌是屬於遺傳性,主要是父母把異常的基因傳給子女。基因存在於人體細胞染色體內、由DNA(脫氧核糖核酸)所組成,主要控制細胞的結構及功能。異常的基因會提供錯誤的指令,導致細胞的生長或功能出現故障。
「乳癌基因」(BRCA)測試是一種血液測試,透過DNA分析,以確定基因(BRCA1和BRCA2)有否變化。其實每個人都擁有BRCA基因,主要負責修復細胞損傷,並保持乳腺細胞的正常生長。醫學研究證實,若這些基因有異常或發生突變,便會增加患乳癌或卵巢癌的風險。此外,若男士遺傳了這些異常基因,亦會增加患乳癌的風險。
因此,若有乳癌或卵巢癌家族病史、又或者是有直系親屬確診「乳癌基因」變異的人士,都應該諮詢醫生,是否有需要接受相關檢測。假若發現「乳癌基因」有變異,並不等如已經患上或一定會患上癌病,醫生會按個別情況,作適當跟進或預防性治療。總而言之,預防癌病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從改善生活習慣入手,例如戒煙、適量運動、均衡飲食、定期身體檢查…等。